個人主要表現100字,個人工作表現自我評價簡短
近日,50多歲的靜秋(化名)經常出現反復胸悶、活動后易氣喘的癥狀,來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診室就診,期間,心臟彩超、肺部CT以及冠脈CTA等相關檢查未見異常,血栓指標也都呈陰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開始影響生活,多次就診,進行多項檢查后,仍未發現病因所在。
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血壓中心副主任醫師蔡文欽建議患者檢查肺灌注顯像,這才發現肺動脈段以下的影像有多發性缺損,考慮存在肺動脈小栓塞。
經過三個多月的抗凝藥物治療,蔡文欽觀察到靜秋的肺灌注影像缺損部位逐漸恢復正常,她的癥狀也得到明顯改善,這也證實了靜秋是微血栓導致的肺栓塞。
據蔡文欽介紹,微血栓指的是直徑小于200微米的血小板團塊,一般的X光、B超、心電圖很難發現。
如果微血栓長期大量積聚在體內,就會阻塞毛細血管,影響血液流動和氧氣交換,從而可能引發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頭暈胸痛、呼吸困難等表現。
久而久之,會給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患者即使晚上睡得香,白天依舊會昏昏沉沉,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感染新冠后“陽康”的網友表示,在病愈后依舊經常感覺氣促乏力,出現心悸頭暈等癥狀,需要警惕是微血栓在“作祟”。
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南非學者Pretorius和團隊首次提出微血管血栓可能與長新冠的衰弱癥狀有關。武漢同濟醫院唐寧副教授等也在《血栓形成和止血雜志》(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發表的早期數據研究顯示,超過70%的新冠病毒患者血液中出現了微血栓。
不僅如此,大部分女性冠心病屬于小血管病變,多伴有微小血管結構損傷,體內易形成微血栓,造成微循環功能紊亂以及斑塊糜爛、遠端微栓塞。
久坐不動的“打工人”也處在風險中,有研究表示,每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就會增加10%。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題是“‘栓’不住,動起來”。隨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逐年增多,血栓類疾病成為“三大殺手”之一。當血管內皮出現破損、血流速度變慢瘀滯、血液成分發生改變時,都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血栓通常分為動脈血栓、靜脈血栓以及心源性栓塞。
動脈血栓:與“三高”息息相關,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所形成的,血栓部位多存在于冠狀動脈、下肢動脈、腦動脈等,可能導致冠心病、腦梗、心梗等。
主要表現為疼痛、皮膚呈蠟樣蒼白且溫度降低、運動障礙等。
靜脈血栓:除手術和損傷原因以外,多與血流緩慢、引流不暢及血液的高凝狀態有關。血栓形成導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暢,發生淤血和水腫,甚至局部壞死,若隨血液回流入肺動脈甚至會形成肺栓塞。
主要表現為回流不暢,患肢腫脹,皮溫增高,靜脈血栓部位常有壓痛,并伴有淺靜脈的曲張。
心源性腦栓塞:通常來源于心房、心室壁血栓及心臟瓣膜贅生物,少數來源于心房黏液瘤,也見于心臟卵圓孔未閉和房間隔缺損等,患者多伴有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心臟方面的疾病。
心源性腦栓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且多急驟發病,無前驅癥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即達到高峰。
因此,醫生提醒,當出現嚴重頭痛、神經系統癥狀、嚴重腹痛、腿部腫脹、皮膚上有瘀點、易出現瘀傷以及呼吸急促等7大癥狀,要盡快就醫檢查,警惕致命血栓。
血栓作為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是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共同發病機制,大部分沒有任何征兆,但發病后又癥狀劇烈,所以,積極防范非常重要,7點提醒千萬要記住▼▼▼
1.合理飲食:吃得不要太油膩,多吃低脂、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谷物麥片、豆類、果蔬等。
2.及時補充水分:喝水有利于稀釋血液,正常人每天應攝入量為2000毫升~2500毫升。
3.經常活動:避免久坐、久站,有意識地“動起來”,每隔1小時就走一走,伸個懶腰、甩甩胳膊等。
4.限酒:會損傷血管內膜,導致脂質、炎癥細胞等在血管內堆積,從而形成附壁血栓。酒精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害,大量喝酒會引起動脈硬化、導致血壓升高、誘使腦血管痙攣等。
5.鞋襪寬松:平時別穿太緊繃的衣服、鞋襪,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6.合理用藥: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的患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預防性應用抗凝藥物。
7.定期體檢:建議親人中有血栓患者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