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諷刺效果-儒林外史諷刺效果的手法
《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這個片段在諷刺藝術的運用上十分成功,很能代表《儒林外史》高超的諷刺藝術水平。其主要表現如下
(1)出色的對比運用。作品塑造了周進和范進兩個被科舉、功名毒蝕得靈魂麻木的老可憐蟲。在這個片斷開頭部分,周進已偶然高中,做了廣東學道,范進卻還是"童生"。周進高踞師座,"緋袍金帶,何等輝煌";范進接卷歸號,"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這里,通過衣著形貌的簡單勾畫,對比出兩個人的截然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科舉制度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別。更有妙者,范進中舉前,因參加鄉試,他母親在家餓了兩三天,兩眼發黑,無人聞問,門庭何其冷寂;一旦中舉,且不說報喜、賀喜、看熱鬧的蜂擁而至,擠得水泄不通;那送酒菜糧米的、集上找人的、還有抹胸捶背的,往來如梭,忙得不亦樂乎,就連"一向有失親近"的闊鄉紳張靜齋也一成了范進的"年誼世好","如至親骨肉"一般,又是送銀,又是贈房。通過諷刺性的對比描寫,把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活現出來。
(2)巧妙的情節串集。作品中,主要串集了兩組情節:一是用范進考秀才時面黃肌瘦、衣衫襤褸,找岳父借錢參試被罵得狗血淋頭和考完后家中斷炊去賣雞換米等情節,極寫人物的窮愁潦倒;一是用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居喪期間連銀餐具也不肯用卻大吃蝦肉元子和官至學道而不知蘇軾是什么人等情節,暴露他的虛偽愚昧。從而層層剖析,直揭人物的靈魂隱秘,卻又無一貶辭,而其情偽畢露。 (3)傳神的細節描繪。如寫胡屠戶從兩次范進家出來的情態:范進中舉前,"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范進中舉后,胡屠戶"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作者沒有任何主觀評價,僅僅兩個細節,就把這個人物前倨后恭、見錢眼開的市儈嘴臉、奴才性格傳神般地表達出來,使人感到他的可憎、可笑、可鄙,從而取得了諷刺的積極效果。 (4)顯真的夸張技巧。如范進中舉。喜得痰迷心竅,胡屠戶被迫打了范進一巴掌,把他嚇醒。事后,這個以殺豬為業的兇神,只覺"手隱隱的疼","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顯然是夸張,以突出胡屠戶的迷信、愚昧和膽怯,揭露他的勢利之心。這樣一巴掌并不為重,孱弱的范進被打后尚且無事,何以一個慣以打、殺為事的屠戶竟會手疼不止且不能彎曲呢?然而讀者并不懷疑這一夸張的真實性,原因就在于運用顯真的夸張技巧,寫得完全合乎人物性格、心理和生活本身的邏輯。
(5)精確的個性化語言。什么人說什么話,不同人物的語言有不同的特色:胡屠戶居于社會下層,是個市儈,因此他的語言就會十分粗俗,開口就是什么"癩蛤蟆"呀、"尖嘴猴腮"呀、"老不死的"呀之類,即使吹捧人也十分肉麻,吹張靜齋有錢,便說"他家的銀子,說起來比皇帝家還多些哩。"而更多的則是職業語言,他是屠戶,話中也常常離不開"殺"、"豬"、"肉"之類,如嘲笑女婿窮,就說"這十幾年,不知豬油曾吃過兩三回哩!"說張靜齋富、就說"一年就是無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推說兒子不懂情理,說說"如今拿了銀子家去罵死這砍頭短命的奴才!"張靜齋則不同,是中過舉、做過知縣的鄉紳,他拉關系時只說"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要送銀子,是"謹具賀儀五十兩",要送房子,是"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而且這前面還要加上一句"世先生果是清貧"這樣的語言,對揭示人物性格、增強諷刺效果,都有積極的作用。綜上五點,可以歸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兩個顯著特點
一、作者善于燭幽索隱,揭露人物的靈魂
二、作者善于從整個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著眼,揭露人物的可笑可鄙,進而更有力鞭撻現實社會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