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比賽規則20字簡介,拔河比賽規則20字簡介用于作文
韓國人又出手了!他們這回搶的是拔河。
12月2日,第十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舉行。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一起申請的拔河成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樣一來,包括宗廟祭禮樂和越冬泡菜文化等韓國已經產生的17件文化遺產在內,拔河成了韓國第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批網友對此反應強烈,有人說,“現在開始,對斗雞、斗蟋蟀、踢毽子感到深深擔憂”,“趕快把廣場舞申遺,趁還來得及”。有網友更是對韓國做法表示了滿滿的鄙視之意:“拔河在中國有2400年歷史,韓國有多長歷史”,“拔河算什么,宇宙都是思密達的!”呵呵妹我也是頗為氣憤,因此也想看看“韓式拔河”到底是什么鬼?
根據史書,中國早在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拔河,唐玄宗時更多次舉辦拔河比賽,參加者達千人。
韓國拔河申遺成功
不過,報道也表示,韓國的拔河規則與一般拔河不同,繩索是用稻草捻成,有主干與分支,根據參加人數決定繩的粗細長短。韓國拔河協會說,”韓式拔河”起源于當地婦女織布時,把漂白和擰布的動作逐漸編為拔河游戲。好吧,呵呵妹服了~
那些“被韓國”的中國文化
眾所周知,近年來日韓等國家相繼搶注優秀的華夏文明,比如日本搶注同仁堂,韓國則更是“瘋狂”,搶注中秋節、元宵節,七夕節也被搶注......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甚至無形之中“被韓國”↓↓
中國神話“被韓國”
2007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書主張,《山海經》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風伯等東夷系的神均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出現,很多神話傳說都是源自韓國。
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
中國名人“被韓國”
有消息稱,韓國學者打算將幾百年歷史的傳統祭孔大典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韓國學者認為孔子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后代。同樣被歸入“韓國籍”的還有西施、李白和李時珍。
中國道教“被韓國”
不久前,韓國首爾大學的一名歷史學教授聲稱,道教鼻祖張道陵是真真正正的韓國人。他認為春秋時期的韓國即為古代移居到中國的朝鮮人所建立的政權,而張道陵是張良的8代孫,并且張良在跟隨劉邦創立漢朝之前恰恰就是韓國人。
中國漢字“被韓國”
2006年,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樸正秀說,他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他將建議韓國政府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節日“被韓國”
2005年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江陵端午祭
中國發明“被韓國”
不久前,韓國人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了韓國人的專利,甚至連“豆漿的發源地”也挪移到韓國了。
中醫“被韓國”
作為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在1986年之前,韓國的醫療體系從未有“韓醫”一說。1596年朝鮮的許浚通過參考大量中國古醫書于編纂了一部《東醫寶鑒》。前不久,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的該書初刊本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但該書95%的內容均輯錄自中醫著作,并非原創。
中國風水“被韓國”
從2003年開始,韓國對“中國風水”進行了重新梳理,還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反省:很多傳統文化我們沒有足夠重視
當然,我們在鄙視韓國搶注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應該認真自省,相比日韓,很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反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對于申遺,大家有很多誤解與偏見,評審標準并不看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自哪里,而是看在哪里得到了最好的保護,最好的弘揚。
就拿拔河這一傳統項目來說,盛唐時期,唐玄宗在皇宮舉辦千人拔河大賽,盡顯唐朝雄渾蓬勃的昂揚面貌,嚇得觀賽的外國使節把筷子掉在地上。薛勝在《拔河賦》精辟總結玄宗的比賽:“名拔河于內,實耀武于外”。可惜,那也是中國史書最后一次有案可稽的大型拔河活動。
有人責怪“相關部門”昏聵遲鈍,沒能搶在韓國人前邊申遺拔河,其實,以拔河運動在我國現有的發展狀況,用來申遺的資本真是不多。
近些年,國內也有一些打著“萬人拔河”幌子的賽事運作,其性質就如同揚州炒飯沖吉尼斯世界紀錄,缺少最起碼的人文關懷和心理。而在韓日,拔河遠遠超出了普通的競賽范疇,而是融入當地的風俗文化、歷史傳承——祈求神靈五谷豐登、彰顯民族協作精神。
再放眼到其他傳統體育項目,情況大多如此。深圳大學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小蓉就曾表示,中國大陸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步很晚,很多領域仍是空白。有政協委員更驚呼,如再不采取措施,太極拳可能遭到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印度等“搶報”申遺。
所以,停止吐酸水吧,趁我們還有時間。
來源:綜合參考消息、騰訊網
編輯:甘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