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原文及翻譯注釋;《出師表》原文和翻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關于諸葛亮躬耕地“南陽”的“注釋”也是“襄陽說”的權威證據,其中2021年九年級下冊《出師表》“注釋”為:“同時在九年級上冊引《三國演義》說
如何看待人教社這一“注釋”呢?
東漢南陽郡包括今河南南陽全部、平頂山南部、駐馬店西部和湖北十堰東部、隨州、襄陽漢江以北以及陜西商洛東部部分地區。
也就是說,東漢南陽郡不包括今河南南部的信陽、駐馬店大部和湖北北部的孝感、黃岡的。
如果按照人教社“注釋”,信陽、孝感、黃岡也可以爭諸葛亮躬耕地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分南陽郡南部(樊城、山都)設立襄陽郡,分南陽郡西部設立南鄉郡后,南陽郡范圍更小了,已遠離漢江。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間為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但《出師表》創作于蜀漢建興五年(227年)。人教社在不考慮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說“今天下三分”,忽視三國襄陽郡、義陽郡、南鄉郡,以及劉備委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的情況下,把“南陽”注釋為東漢南陽郡,有篡改《出師表》創作時間的嫌疑。
人教社在“注釋”中提到了“隆中”,但課文“隆中”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顯然把歷史和小說混為一談了。
“隆中”最早出現在東晉《蜀記》,位置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用東晉習鑿齒“號曰隆中”和1893年被命名的“古隆中”注釋《出師表》,顯然是不合適的。
“古隆中”位于漢江以南,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屬南郡管轄,多數人認為其就是阿頭山,《后漢書·郡國四》記載“襄陽有阿頭山”。
“躬耕”和“隱居”是不同的概念,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只是一個“卑鄙”的“布衣”,過著“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生活,住的是“草廬”。
不知道人教社能從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看到“隱居”和“隱居于隆中”嗎?我怎么看不到。
東漢、三國“南陽”一指南陽郡,二指南陽郡治宛(今南陽市區),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地圖集》把南陽郡、宛標記在了一起。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被張繡打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這件事被諸葛亮在《后出師表》記載為“(曹操)困于南陽”,當然《后出師表》作者是有爭議的,但這不影響“困于南陽”的歷史真實性。
因此人教社把“南陽”注釋為南陽郡,有篡改《出師表》的嫌疑
人教社說“隆中當時屬南陽郡”,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隆中當時屬南陽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奇葩的邏輯啊,諸葛亮家鄉瑯琊國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當時不屬于南陽郡,諸葛亮就不說“躬耕于南陽”了嗎?
顯然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隆中屬南陽郡”和“躬耕于隆中”為前提,用“隱居于隆中”注釋“躬耕于南陽”,顯然是錯誤的,顯然是篡改歷史,說白了就是2003年“南陽,郡名,今湖北襄陽一帶”這一“注釋”的翻版,就是“躬耕于襄陽”的翻版。
不知道“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陽”會出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本上,大家說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