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實踐活動感受、研學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實踐,被同學們戲稱為打開暑期的正確方式。
玩轉省地質博物館,博覽貴州沉積巖和貴陽古生物群的歷史變遷;打卡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看“萬橋飛架”;來到青巖古鎮,在“夢回大明風華”中感受古鎮風韻……
無論是“爽爽貴陽”的品牌加持,還是全市中小學積極踐行“十個一”的目標指引,暑期以來,貴陽市多個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迎來了“研學熱”。
“截至目前,我們接待前來研學的學生有18000余人,暑期更是火爆。”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相關負責人吳涵說。
▲同學們在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研學
貴州素有“橋梁博物館”之稱,作為2023年市教育局向省內外廣大學生重點打造和推介的研學路線之一,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已成為眾多省內外學子研學的首選之地。
今年暑期,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以貴陽為中心,以博物館為窗口,集百家所長,結合天眼FAST、興義國家地質公園、貴陽市順海國有林場等地開發、整合成一條內容豐富的研學路線——“科學探秘之旅”,備受學生和家長的青睞。
“今年以來,我們接待了云巖區第二幼兒園、上海市西南體育中學,上海市風華中學、貴陽市第九中學、安順市第九中學等學校,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學生近萬人。”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蘇恒說,人數比往年明顯增多。
▲同學們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研學
今年,市教育局著力打造的14條精品研學線路體驗之旅,通過前期面向全國多個渠道的廣泛宣傳,以及首批來自長沙市雅禮中學、長沙市長郡中學200名師生的研學旅行團、“山海杯”全國足球邀請賽590名師生研學團等主力活動的推廣,以及即將開展的東盟交流活動和“爽爽貴陽 青春之聲”全國校園合唱邀請賽持續推進“山地英雄會”貴陽研學品牌的吸引力,深挖資源,重點打造陽明心學研學實踐內容。
通過系列“組合拳”,成功吸引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山西、廣西等全國多地以及省內的師生、家長到貴陽參加研學實踐活動。據統計,6月13日以來,全市共接待各類研學游學團隊638批次394994人次。
當然,不僅吸引了省外學子,本地學校也在“十個一”的工作安排下,紛紛組織學生“打卡”。
暑假伊始,貴陽市第一中學1632名高一學子根據個人喜好和興趣方向,開展了“橋見未來”“古鎮探秘”“喀斯特王國”“多彩民族”四個路線的研學之旅。今年春季開學以來,貴陽市第六中學已在各年級開展了近30次研學,在貴州百靈生態園動手制作玫瑰花醬,在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探索藏在石頭里的秘密,在開陽茶園化身“采茶農”收獲勞動帶來的滿足。
▲貴陽一中學生分別在青巖古鎮、貴州地質科技園科普基地、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南江大峽谷研學實踐基地開展研學
“組織學生通過集體研學的方式走出校園,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的體驗,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貴陽六中團委書記王炳福說。
研學實踐教育,本質上是通過組織學生集體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強健體魄、磨煉意志。
如何做好“研”與“學”?市教育局從課程研發、基地評審、路線設計等多方面發力,繼續加大對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工作的統籌力度和科學管理,切實將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打造成為促進學生交流互動,拓展課本外知識的重要途徑。
指導學校在遵守計劃性原則、集體性原則、研究性原則、過程性原則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把研學納入教育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活動課程,把研學實踐教育和養成教育有機結合;
指導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發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研學實踐教育、勞動教育、國防教育等課程,依托“山地英雄匯”研學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教育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推出貴陽市中小學智慧研學管理平臺,在線完成研學基地申報、年審,學校出行申報、審批;組織開展貴陽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年審復評、申報。
掃碼報名
貴陽六中學子宋玉涵的媽媽說:“我們十分支持學校開展這樣的研學實踐活動,教育當中應該有生活,生活當中應該有教育。研學課程讓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經過徒步、貴陽圖云關抗戰紀念館參觀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先輩們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大局觀和精神讓我非常感動。”“我終于知道為什么說‘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技術的進步是幾代人終其一生不懈努力的結果。”長沙市雅禮中學的劉晨冉曦和長郡貴陽高級中學的張茂兩名同學在研學途中分享道。
▲長沙市長郡中學、長沙市雅禮中學與長郡貴陽高級中學、貴陽雅禮高級中學學子共同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合影
“貴州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城市,境內地貌多樣,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別樣的貴州文明,也創造了豐富的礦石,經過此次研學,我對它們的來源、用途有了更深的認識,再次感嘆大自然偉大的創造力。”貴陽一中學生聶培淞在參觀貴州地質科技園科普基地后分享了自己的收獲。
同學們都在丈量大地的腳步中成長、收獲、分享著。
打造基礎堅實、內容豐富、底蘊厚實的文化研學樂土,圍繞開展“十個一”活動做好的研學勢態,貴陽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來源:貴陽市教育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