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里曾經是黃河北展滯洪區,2008年北展區功能解禁后,經過14年的保護性開發,現已成為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水質清純的宜居宜業‘寶地’,藍綠空間始終保持在60%以上。”26日,在“黃河水鄉”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國家濕地公園內,黃河國際生態城黨工委書記滕志剛告訴記者。
滕志剛介紹說,作為山東省25個沿黃縣之一,齊河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全力建設黃河下游重要生態功能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鄉村振興引領區和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努力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山”兼得的發展路子。
資料圖:齊河厚植“黃河水鄉、生態齊河”綠色本底,變黃河之美為全域秀美。 齊河縣委宣傳部供圖占地1.5萬畝的齊河黃河水鄉國家濕地公園,前身為1971年成立的黃河北展滯洪區,過去受黃河塵沙影響,這里土壤沙化、土地貧瘠、草木稀疏。2008年,隨著黃河北展區解禁,這里也迎來了保護性開發的序曲,目前,濕地公園植被恢復面積230萬平方米,動植物種類達到300余種,引來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等常年棲息,呈現出良好的生態自然景觀。
“我們對該區域實施了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突出維持黃河灘涂區生態原貌,實現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功效。”德州市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心綜合管理部部長李斐介紹說,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濕地還充分利用原始地貌特征,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涵蓋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科普宣教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打造生態濕地、人文濕地、休閑濕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近年來,黃河文化博物館群、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黃河水街、冰雪世界文旅綜合體等重大文旅項目紛紛“落子”布局。如今,在黃河國際生態城內,文旅康養項目達百余個,總投資逾千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吸引游客達千萬人次,旅游收入過百億元。
資料圖:齊河厚植“黃河水鄉、生態齊河”綠色本底,變黃河之美為全域秀美。 齊河縣委宣傳部供圖齊河縣祝阿鎮王坊村瞄準了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良機”,發展起鄉村養老產業。該村支部書記王奎利介紹,王坊村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將分兩期實施養老綜合社區項目。此外,該村還發展設施農業,建設14個高溫大棚、7個魚塘和1處牡丹園。“來到村里,既可采摘,也可垂釣,每個大棚年收入1.6萬元,牡丹園收入達44萬元。”王奎利說,今年,村集體純收入已經超過30萬元。“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有錢了,日子也越過越帶勁。”
齊河厚植“黃河水鄉、生態齊河”綠色本底,變黃河之美為全域秀美。該縣還大力招引醫養健康、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等主導產業,縱深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昔日的黃河荒灘蛻變成一座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城”,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