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鹽城11月25日電(盛偉為)樁架林立、機器轟鳴,各類大型機械設備開足馬力……25日上午,江蘇鹽城市濱海縣張家河閘站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14.5公里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濱海段河道工程進入施工階段。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十四五”規劃建設的國家水網骨干工程,總投資約438億元。在一期工程基礎上,二期工程將擴挖全線深槽,加高加固兩岸堤壩,擴建沿線5座樞紐建筑物。建成后,可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級、增加運輸能力創造條件,對促進淮河流域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現場施工人員110余人,基礎施工機械10臺套,土方施工機械8臺套,混凝土施工機械20臺套。”在濱海縣張家河閘站施工現場,鹽城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張家河閘站工程項目副經理徐挺說,工程自7月30日開工建設以來,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6億元。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不單單是河道的拓寬和深挖,還包括沿線大大小小水利工程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濱海段張家河閘站工程對河道中間的壩埂進行開挖,壩埂會變窄,有些地方兩股河槽就將合二為一,而且兩側的堤壩也將進行開挖和加高加固,這樣一來河道變得更寬更深,行洪的能力也將由原先的2000多立方/秒提高到7000立方/秒,大大提升防汛排澇能力。”徐挺說。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濱海段張家河閘站施工現場。 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淮河的行洪能力加強了,連通淮河的支流行洪能力也同樣加強。張家河閘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穿堤建筑物工程以及渠北影響工程的重要節點之一,是入海水道行洪期濱海城區的主要排澇出路。據介紹,現有的張家河閘防御城市內澇的能力是5年一遇的洪水,而隨著改造工程完成,新建河閘之后,這一標準將提升到10年一遇的洪水。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項目在江蘇,效益在全流域。對于淮河水系來說,二期工程建成后,它的航運功能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望成為江淮平原的生態綠道、蘇北振興的黃金航道。“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我們牢固樹立質量首位意識,嚴把施工安全和質量關,著力打造優質工程、示范工程。”施工現場負責人表示,張家河閘站工程施工難點在于泵站較為復雜,現在的張家河涵閘沒有排澇動力,新的張家河閘站建成后,以抽排功能為主,兼顧自排自引,提高濱海縣城區域的排澇標準,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