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氣候傳播范式轉變,關鍵是讓氣候議題變得具有公眾的連接感。通過好的故事,讓科學數據和政策口號,轉變為真實可感的公眾生活,讓公眾覺得,能源、氣候議題并不在遠方,而在你我身邊。”
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氣候傳播與公眾意識邊會”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作視頻報告時如是指出。
曾繁旭表示,我們需要一場公眾氣候觀念的升級。“雙碳”目標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而要達成這一目標,不僅涉及到經濟結構轉型、技術革新等關鍵問題,同樣非常重要的是,如何號召公眾廣泛參與到氣候行動中,踐行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積極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氣候傳播如何凝聚社會共識?曾繁旭認為,中國氣候傳播要逐漸實現范式轉變。
“學者們越來越意識到,氣候傳播不應僅僅局限于氣候變化信息及其相關的科學知識,知識和行動并不是高度相關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并非必然導致行動,好的氣候傳播要與社會公眾產生連接感,與他們的情感、觀念和生活方式相呼應,才能更好地通過促進態度與行動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他說。
曾繁旭強調,氣候傳播范式的轉變,關鍵是讓氣候議題變得具有公眾的連接感。通過好的故事,讓科學數據和政策口號,轉變為真實可感的公眾生活,讓公眾覺得,能源、氣候議題并不在遠方,而在你我身邊。
他表示,我們近年來看到了很多新的氣候傳播的嘗試,比如:不少機構把氣候議題和藝術、美食、建筑等議題關聯,形成了氣候傳播的破圈;還有一些是將氣候議題變成潮流、時尚的生活觀念;各種新興的流行文化和電子媒介也被用來與公眾進行交流。這些都體現了氣候傳播范式轉變。
邊會由中國新聞社與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能源基金會協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