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懷疑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必要性了。有媒體報道稱,個人征信牌照或將年底前落地。“信用為王”時代即將來臨,已成為近來市場熱議的話題。
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懷疑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必要性了。有媒體報道稱,個人征信牌照或將年底前落地。“信用為王”時代即將來臨,已成為近來市場熱議的話題。
當輿論鼓吹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如此重要之時,我們卻看到越來越多的怪現象:業主拒繳物業費要納入征信系統;停車逃費、地鐵逃票要納入征信系統;越站乘坐、付費不足及冒用他人乘車卡要納入征信系統;外出旅游不守規則、不講文明要納入征信系統……最不可思議的是,就連你的狗吵到了旁人或在大街上隨地大小便、主人不主動收拾,也要納入征信系統。
乍看之下,個人征信系統已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它,你可能寸步難行。然而細究起來不禁要問,被稱為“經濟身份證”的個人征信,為何卻從金錢方面管到了道德方面?
試想一下,當你去申請某家銀行的房貸,然后銀行說你的信用不好不讓辦,于是你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問個究竟,最后發現就因你旅游時亂扔了幾塊香蕉皮,你是不是要醉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目前征信數據的使用方面還沒有標準可言,于是不同的機構往往會采取不同的標準,而這也取決于各家機構長期積累的數據。如阿里系芝麻信用分就是輔以支付寶的交易數據,騰訊征信則是以QQ用戶和財付通用戶多年積累的數據為參照。于是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你的芝麻信用分很高但騰訊征信評級卻很低,而這只是因為你長期使用支付寶而從未開通財付通。
當個人征信采集數據范疇不僅停留在金融屬性,延伸到社交、公共場景、電商數據時,不僅在無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選擇負擔,也增加了太多征信機構的主觀判斷。個人征信最主要的功能是向有需要的機構提供信用報告,以便審核其信貸資格,雖然其中包括了一些個人參保繳費、住房公積金、電信繳費等“非銀行”信息,但總體來說依然是與經濟行為相關的一種信用信息。
如果將“經濟身份證”的作用無限擴大到道德準繩“監管手段”,其實是歪曲了個人征信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