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市場看市場】在證券市場摸爬16年、私募行業滾打9年的魏上云,在今年10月后的市場上漲行情中,又一次把握住主升浪機會。四季度至今(截至11月27日)云程泰各期產品累計漲幅36.26%,遠遠跑贏同期上證指數12.56%。作為北京陽光私募成立最早的,魏上云曾經遭遇6000點崩盤的猝不及防,也曾在市場2009年8月反轉中成功翻身。
在證券市場摸爬16年、私募行業滾打9年的魏上云,在今年10月后的市場上漲行情中,又一次把握住主升浪機會。四季度至今(截至11月27日)云程泰各期產品累計漲幅36.26%,遠遠跑贏同期上證指數12.56%。作為北京陽光私募成立最早的,魏上云曾經遭遇6000點崩盤的猝不及防,也曾在市場2009年8月反轉中成功翻身。經過市場的洗禮,魏上云更偏重價值投資,更喜歡研究基本面,他也一直強調投資的“平常心”,要跳出市場看市場。在接受《紅周刊》獨家專訪時魏上云表示:“短期市場還會有震蕩調整,長期來講,如未來十年,這輪股災只是牛市的一個小插曲而已。短期不是重點,未來十年才是我最看重的!”
牛市的六個條件
采訪中,他給記者拋出了支撐牛市的6個條件。
“股市和經濟的互動關系正發生變化。”
“市場中流行這樣的觀點,不看好股市的邏輯是經濟差。但那是過去的觀點,現在正慢慢變成了股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魏上云對《紅周刊》說。他認為,通過股市的繁榮發展,更能化解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并能拉動經濟增長,經濟越差股市發展的動力就越強。而這一點他山之石就可以看出。2008年經濟危機后,美國的實體經濟到現在才起步,但股市已經走牛了近六年。因為通過股市的發展,可以化解呆壞賬問題、盤活經濟存量,同時給創新創業注入利益驅動力。中國也一樣,基于這種邏輯,判斷中國未來基本面慢慢放緩下臺階的背景下,股市也會獲得大發展。過去股市沒那么重要是因為出口、投資、消費任何一駕馬車都能拉動經濟,現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已凸顯疲憊,股市將成為核心驅動力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
“政府逆周期的宏觀調控,對應股市的逆周期表現。”
魏上云具體解釋說,過去經濟好時,政府逆周期調控是壓制經濟,手段包括限制各種生產消費,這些壓制會把股市壓下來。現在正好相反,經濟下行,政府開始托經濟、保經濟、穩經濟,所有這些托保穩措施都會推動股市的增長,因為股市的敏感性能是超前反應預期。
“貨幣過剩,社會資產轉移。”
我國社會財富配置轉移的大趨勢才剛剛啟動,傳統的理財市場、房地產市場、海外市場的流動性正慢慢往A股市場上轉。魏上云說:“這個趨勢背后邏輯很簡單,整個利率處于下行周期,理財品的收益率會持續下降。房地產市場已經漲了十幾年,上漲的趨勢緩慢,財富增長效益減弱后,投資資金也會流出。海外市場也是如此,人民幣國際化為股市增加了活力,滬港通、以及將來的深港通,人民幣入籃等國際化的過程中,海外很多國家、機構都愿意持有人民幣,但持有后,人民幣面臨保值增值缺乏渠道和工具的尷尬,這同樣需要投資的增值渠道,中國政府第一步沒有開通債券市場,而是把股票市場向海外開放,由此可見股票市場的潛力巨大。”未來在深港通進一步打通的背景下,隨著人民幣在海外越來越多的投放,通過股票通道回流到國內市場的資金還會增加。魏上云強調。
“全流通將上市公司與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捆綁。”
魏上云表示,這輪牛市與此前不同的內部因素在于這是全流通之后的第一輪牛市。“全流通意味著上市公司的內部人員、高管、大股東第一次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形成利益捆綁。”在這輪股市暴跌中,上市公司很多大股東比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損失更大,他們比普通投資者意愿更強去提升企業價值。“這輪牛市是A股市場上第一次內外兼修的牛市,這些牛市的因素無一發生變化,且未來持續的時間都很長。”魏上云堅定地表示。
“虛擬經濟伴隨通脹。”
魏上云分析,現在經濟特征是貨幣超發,應該是通貨膨脹,但在實體經濟中大部分產品是過剩的,是持續的通縮。“那么錢去哪了?結論在于真正的通脹發生在虛擬經濟中,也就是股市中。”魏上云說,首先,未來財富要保值增值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虛擬經濟的市場,否則別的地方都是通縮的,而資本市場最差也會幫助投資者抵抗通脹,其次獲得財富增長。第二,這個背景會給投資帶來真正的挑戰,在于要長期伴隨泡沫做投資,意味著資本市場在虛擬經濟中大部分的投資不光只有二級市場,一級市場都是伴隨著泡沫的價格、泡沫的市場環境做投資。魏上云表示,這個現象在他身邊做PE的朋友中也得到證實,因為貨幣過剩,雖然項目很多,但任何好點的項目沖進去報價都是天價。因此,要真正找到穿越泡沫、抵抗泡沫的力量,必須找到具備持續長大條件的企業。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換。”
“實體經濟好時,企業都賺錢,資本市場反而被邊緣化。但當實體經濟第一桶金賺完了,實體經濟面臨高峰見頂下滑、機會越來越少,資金被迫轉入虛擬經濟,資本市場開始繁榮。從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歷史經濟經驗來看,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都是在GDP開始減速的過程中迎來股市的大牛市,而在GDP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股市沒有過多反應。這是任何一輪十年以上長期大牛市爆發的另一個前提,而中國正處于這個拐點,這也是看好未來十年A股市場牛市的一個原因。”魏上云對《紅周刊》說。
企業轉型中尋機會
那么如何找出穿越泡沫、抵抗泡沫的投資機會呢?在魏上云看來,企業轉型就是一塊寶藏。
據魏上云的投資經驗,在GDP 下滑的大環境下,大部分企業靠內生式增長是很難保持高速增長的。企業轉型不僅包括簡單的外延式擴張,例如兼并收購,還包括公司治理的轉變,例如人員激勵的改進,以及經營內容、經營范圍的轉變。有的企業經濟范圍不變,只是傳統主業上的兼并,但有的企業由于傳統行業面臨的機會越來越少,就會把回籠的現金投入到新領域。“這些跨行業轉型帶來的機會都是時代賦予的,我看好的就是這些轉型的機會”。對此魏上云表示,越差的行業里面企業轉型的動力會越強。“現在出現很多跨行業的轉型,徹底脫離了過去的行業,從這個角度講很多差行業可能出來好的轉型企業。”
那么,在大多數企業都在做轉型的泡沫挑戰下,什么樣的轉型更具成長性呢?“我喜歡輕資產發展模式的企業。輕資產發展模式也就是投入不需要購買企業的重資產,或重資產的生產端外包,自己集中在設計研發端、營銷端等。醫療、養老我都看好”。魏上云毫不掩飾地說。不過,這些領域里的商業模式也千差萬別,魏上云舉例說:“對于醫療行業很多上市公司投資醫院十幾億只能建一個新醫院。這種重資產發展模式我們比較擔憂。”此外,也有很多上市公司也通過收購民營銀行步入金融領域,但畢竟金融業還是國家管制的,民營金融企業想要和國有企業競爭,壓力很大。而且金融涉及的資金體量都很大,中小公司一點點參股對于企業價值的提升很有限。魏上云總結道,“現金流好、輕資產模式、同時對現有企業的價值提升有影響,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重點。例如企業本身市值很大了,投資一個很小的項目沒意義,如果本身市值很小,投資很大的項目我們就很喜歡了”。
此外,對于如何選擇轉型預期好的企業呢?對此,魏上云也很樂意與《紅周刊》的讀者分享。“對于要轉型的企業,我們會選擇現金流好的行業中的企業”。現金流先天的差異給轉型帶來的難度天壤之別。重資產行業現金流很差,如鋼鐵、煤炭,即便是想轉型也是捉襟見肘。相反,現金流好的行業,例如房地產行業,憑借充足的現金流,轉型就變得游刃有余。另外,企業家的個人因素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魏上云說:“現在社會的特點是扁平化、資訊發達,每個人的素養都在提升。扁平化意味著很少有一個東西是你想到而別人想不到的。同樣,一個企業家能想到的事情,大部分別的企業也都能想到。但這個時候企業間的差距就來源于企業間的執行力度。聽故事只是投資的起點,所有的企業家都會講故事,投資的核心是要預判他的執行力到什么程度”。
魏上云又補充到,即使通過以上方法找到了具有投資機會的轉型企業,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投資是過程管理,而不是一次性的選擇。選股在投資成功里面只代表10%,剩下的90%在于“能投多重,敢拿多久”。投資完后要跟蹤企業轉型后的變化及成長,去判斷未來成功的概率,再隨時調整倉位。
跳出市場樹立長期投資信念
在投資中,魏上云更像是一個孤獨的行者,在證券市場16年的摸爬滾打中,受過挫折也經歷過失敗,但這些也為他的厚積薄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坦言,自己是深受巴菲特思想影響的投資者,自己更偏價值,愿意踏實研究基本面,不愿意參與市場的短期博弈。
正是這個信念,讓魏上云對這輪股災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前面跑掉不是重點,很多人都跑出來了,難在后面不重新進去。很多前面成功逃頂的機構,后面進去仍然遭遇了很大的投資損失。“常規風控措施只能應對常規市場波動,止損之后還面臨二次投入的問題,二次投入取決于對股票的根本信念”,魏上云在接受《紅周刊》專訪中感慨。他崇尚跳出市場看市場,他的方法論核心與市場流行的認知不同,正是因為對牛市的信心,魏上云敢于在市場底部持有一些股票。他提醒投資者,“任何投資方法都難免遭遇讓其失靈的市場環境,短期沒躲過市場的一些系統性風險也不意味著平素的風控措施就沒用,不要因為短期受傷而放棄自己的信念。”
魏上云曾經學習的專業是組織行為學,而股市天然就是群體行為盛行的地方,組織行為學里經常提到的“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的抹殺”現象屢屢發生,短期市場定價經常性失效。魏上云表示,作為投資者,如果能有效利用群體效應,克服從眾心理,獨立于市場之外思考和判斷,就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基于這樣的認識,魏上云曾在2009年“4萬億”啟動時,布局水泥等基建股。在2012年,某電子器件股連續兩個季度業績令人失望,機構紛紛撤離,他通過調研發現其產能釋放空間依然存在,耐心等待,終有斬獲。去年6、7月,市場還在遲疑時,他提前重倉買股票,把握了去年以來的大牛市主升浪。而在近期這輪股災之后,他基于對宏觀大局和微觀企業的信心,敢于逆市重倉,最終在9月底以來的市場反彈中取得近49%的投資收益,業績漲幅位列全市場陽光私募產品的前2%。
對于市場,他強調投資要保持平常心,投資者不能太悲觀,短期調整很正常,也不足為懼。此外,現在市場不具備持續大跌的基礎。因為前面所說,牛市大背景的基礎仍在,同時還因為前期7月份和8月份的兩次暴跌,把內部的賣壓給透支。從買賣均衡的角度來看,現在屬于一個人大病初愈階段,重新得一個新的重癥概率很小。而且現在市場分歧聲音這么多,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眾多分歧的市場不存在過強的單邊趨勢的可能。
那么,未來的市場土壤將是怎樣的?他認為,過去20年,資本市場經歷“從無到有”,伴隨著企業上市,完成了“輸血功能”;未來二三十年,市場會“從有到好”,隨著主流企業都上市、成長,未來資本市場將實現“造血功能”,具備持續牛市的內在條件。同時,全流通改革已經將公司內部人和二級市場投資者牢牢捆綁。因此,魏上云堅信未來市場會進入長期牛市,有信念的、長期持有的投資者的收益會好于短期博弈、做交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