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美國經濟日趨繁榮。時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安德魯·梅隆還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高潮會持續下去。但是在短短幾個月后,股市暴跌,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也隨之而來。美國勞動力中有四分之一失業,生產總產量下降三分之一。到處是倒閉的工廠和失業的雇員。
不光是在美國這場經濟大蕭條中,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雇主傾軋勞動力,大量的勞動者被雇主無情地拋向街頭。就算是能勉強有份工作的勞動者,也只能在擁擠、骯臟、充滿噪音、沒有太多安全保障的惡劣條件下工作。
對美國經濟大蕭條,凱恩斯曾提出在混合經濟中應該自覺地運用政府支出(比如公共事業)、征稅和貨幣政策來創造充分就業。他認為積極的貨幣政策是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工具。凱恩斯的理論在短期內確實奏效,但長期的結果證明其宏觀經濟理論闡述的效果并沒有那么完美,更像是“簡陋的防御工事”。
馬丁·魏茨曼提出了與凱恩斯不同的觀點,被認為是“自凱恩斯理論之后最卓越的經濟思想”。馬丁·魏茨曼曾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顧問。在他1984年出版的《分享經濟——用分享制代替工資制》一書中表達了自己對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看法:通過改變勞動報酬的性質來觸及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方式。
魏茨曼提出的改變勞動報酬是指從工資制度變成分享制度。他指出,在工資制度下,雇員創造的收益和額外成本是相等的。企業沒有動力去關心雇員,改善雇員的工作環境,沒有理由去考慮雇員的生存狀態,更不要提會考慮雇員的尊嚴問題。正因為如此,當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需求量減少時,企業首先想到的是保持價格不變,減少產品數量,這樣勢必會帶來裁員,進而會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市場上由于產品的減少,又會反過來影響生活水平。
分享制度則正好相反,企業會把自己的一部分收益拿出來和雇員分享。當面對經濟擾動時,分享制度會把雇傭的勞動量保持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不會考慮裁員。此制度下,此時每個雇員的額外價值是大于額外成本的,企業有天然地吸收多余勞動力的傾向。企業雇傭越多的勞動力,平均到每個勞動力上的工資就會有一定的下降,當雇員的工資水平低于其他企業時,雇員會辭職去找新的工作。如果分享制度是在大范圍內存在的,市場上不會有長期失業的人。
需要提醒的是,相比于工資制度下的雇員境遇和自身權利無法保障方面,在分享制度下,雇員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工作,即可以主動地辭職。而且由于企業有雇傭更多勞動力的傾向,所以企業對于雇員的態度是關心的,企業雇員的福利和產品質量一樣并駕齊驅,都成為企業的目標。
在分享制度下,雇員不會長期失業,不會在找尋工作時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會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工作。由于消除了失業,雇員的收入會增加,生活質量會提高,貧困狀況得到改善。雇員的尊嚴和權利得到應有的尊重。
分享制度不僅帶給雇員更多的尊嚴,還讓企業肩負起更多的責任,促使企業去改善雇員的工作環境,提升雇員的工作福利。
分享,也是芝華士一直提倡的品牌精神。芝華士品牌創始人詹姆斯·芝華士和約翰·芝華士兄弟通過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以及真誠的服務,獲得了事業的成功。在他們成功之后,繼續支持本土經濟的發展,以及資助教會。
芝華士“贏之有道”全球社會創業家大賽延承了芝華士品牌的分享精神,旨在鼓勵和幫助優秀社會創業家,希望借由他們的商業智慧,更好地肩負起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通過將成功與更多人分享,也讓整個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第二屆芝華士社會創業家大賽上,有不少創業者把目光投向社會問題:有的關心食材、糧食和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有的關心日常的垃圾回收和空氣凈化問題。
“純粹之選”的創始人在全國尋找農業合作社,幫助從事生態有機種植的農民和合作社打造品牌,搭建營銷渠道,開發區域市場,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收入。“思援”凈水的創始人通過從產品銷售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投入到鄉村凈水設施中,同時通過志愿者行動定期檢測當地水源情況,提供凈水方案。
“綠色地球”和“禾賽科技”把目光移到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垃圾回收和空氣凈化方面。前者為每戶居民開設賬戶,詳細指引垃圾分類,把回饋綁定在積分體系上,居民可以用積分換取一些日常用品。后者通過先進的設備,可以檢測出大氣中的微量污染,通過數據的及時反饋,使得空氣問題能得到合理的預防與治理。
此次中國賽區比賽視頻會在“贏之有道”活動網站及愛奇藝平臺上播放。感興趣的讀者可登陸活動官網www.TheVenture.cn及愛奇藝網站觀看,同時為20位晉級半決賽的優勝者投票,“最佳網絡人氣選手”的稱號花落誰家將于2016年1月揭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