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一個罕見的以中間政策為主導的國家。什么是中間政策?中間政策,意思是我們有力度的政策重點,總是放在中間層次,比如經濟增長問題,我們的政策重點不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標,不是消費增長,不是物價水平,不是居民收入,不是社會治安,不是基尼系數,重點不是在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標之上,而是在增長率上面。每年因為經濟增長率而憂心忡忡,調控政策都是沖著這個數字去的。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并非是一種結果,而只是一種綜合表現的數字,在這個數字的前面與后面,都有很多因素決定其大小。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罕見的以中間政策為主導的國家。什么是中間政策?中間政策,意思是我們有力度的政策重點,總是放在中間層次,比如經濟增長問題,我們的政策重點不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標,不是消費增長,不是物價水平,不是居民收入,不是社會治安,不是基尼系數,重點不是在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標之上,而是在增長率上面。每年因為經濟增長率而憂心忡忡,調控政策都是沖著這個數字去的。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并非是一種結果,而只是一種綜合表現的數字,在這個數字的前面與后面,都有很多因素決定其大小。
產業發展也是這樣。
中國的產業政策,也是在中間,沖著具體的產業去的。要優先發展什么產業,重點發展什么產業,要以什么產業為主導等。似乎很明確,也很具體,但實際上,這還是一種中間政策,要發展什么產業?政府官員能有企業家清楚嗎?不可能!即便你是院士,是權威專家,那也只是理論上。做好一個產業,最清楚的還是企業家,是市場,而非官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政策無可否認地一再鬧出笑話,光伏產業做大做強了,結果怎樣?鋼鐵產業做大做強了,結果又怎樣?全力以金融業為主導產業的上海,在經濟增長低迷的現狀下,絲毫看不到主導產業的主導價值和主導作用,經濟增長率甚至處于全國最低之列!
原因何在?
政府原有的產業政策是一種中間政策,而真正的產業政策,原本是應該沖著市場建設去的,什么產業要發展,都要依靠市場給出判斷,所以,從結果和目標而言,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去掉束縛,擴大市場空間,著眼于提升產業效率。現在呢?產業政策直接落在了要搞什么產業上面,最后不上不下,產業的真正發展反而磕磕絆絆,總不順利。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再比如,農業問題。
土地當然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核心,但這個核心卻同樣是一個中間政策,同樣會面臨中間政策的各種問題考驗。農民堅守土地是為了什么?為了自身的根本利益!什么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收入、財富、生產效率,總之生活獲得改善才是根本!所以,一旦承載了太多發展目標,農民反而會在利益上受損、被忽視,而中間政策本身,也難避免互相打架、執行效率低下的老問題。以“三農”改革方案為例,提出“農業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但是,如果土地資源的價值被擴大化,耕地紅線不突破就難以實現;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一些官員想怎么來就可怎么來,農民利益不受損也會是個難題。出現這種情況,就在于忽視了農村社會自身也在進步,農民的利益與城市社會的利益本就是一致的。但現行政策并沒有從全局著眼,還是從局部出發,試圖解決一個又一個局部問題。
中國的確在進步,GDP總量從數千億元到數十萬億元,所謂“盤子”越來越大,這就要求社會治理必須體現越來越多的戰略性,要建立在最為準確的戰略預測的基礎之上。只有戰略性,才能體現全局性和遠見性。社會進步要求領導模式也要改革和創新,一定要從“中間”走向“全局”,從“中間”走向“整體”。其中的差別是效率上的差別,也是政策效益最大化的關鍵。沒有這樣的進步,改革紅利就無從談起,改革終將也會被內耗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