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越來越大,廣州正在投入電商的懷抱,并試圖在電商中后來居上。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就曾在今年5月份表態,廣州愿意大力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在琶洲建設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匯集知名互聯網企業集聚發展。
“廣州每天電商包裹日前已達到700萬件,在全國大城市中排第一,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明年廣州每天的包裹可能會有1000萬件。”這是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10月28日的一次會議上透露的。這是廣州從傳統商貿向電商轉型獲得成功的一個明顯跡象。
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快遞包裹同比增長25.6億件。而阿里研究院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快遞包裹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對快遞包裹增長貢獻最大的城市是廣州。
媒體此前報道,今年上半年快遞包裹量排名第一的的城市廣州超過8.1億件,之后是上海(7.2億件)、北京(6.2億件)、深圳(5.8億件)、杭州(5.0億件)、金華(3.5億件)、東莞(3.3億件)、蘇州(2.3億件).
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城市,這里的很多專業市場就是電商拿貨的地方。盡管廣州一直缺乏相應的電商巨頭,珠三角地區中小電商企業則難計其數,這也是今年上半年廣州的包裹數雄踞全國第一的原因之一。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越來越大,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正在投入電商的懷抱,并試圖在電商中后來居上。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就曾在今年5月份表態,廣州愿意大力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在琶洲建設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匯集知名互聯網企業集聚發展。
廣州在變
在廣州最大的批發服裝市場——廣州白馬服裝市場,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約莫50歲的包裹搬運工作人員胡高禮正在抽著一根紅雙喜,試圖借此期間歇一歇。
“我一天要搬運一噸這樣的包裹。”胡高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他周圍堆滿著的是各種顏色不同大小不一的包裹。
突然,一輛乳白色的中巴車緩緩地往胡高禮的身邊倒了過來。“車里的那些東西將很快被送到全國各地。”胡高禮補充說,廣州白馬服裝市場的包裹,被送往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上海和杭州。
作為一名在廣州有過將近30年的貨物搬運工作人員,胡高禮并沒有感覺到廣州白馬服裝市場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唯一的變化是,他搬運的貨物越來越多了。
但與胡高禮不同,張秋月則是廣州白馬服裝市場一家鞋店的老板娘,她對本報記者說,我們的變化“太多”,到現場來拿貨的全國各地的生意人越來越少,在網上拿貨的則越來越多,“差不多一半”。
“如果你要拿貨,可以直接加我們的微信號。”她拿著一款白色的手機對記者說,“你掃一掃這里,就這么簡單,網上更方便。”
談話期間,幾名穿著短袖的年輕小伙正在緊張地為張秀月打包包裹。這些包裹都是從張秀月的微店上下單的。
張秋月的鞋店里所發生的變化,僅僅是廣州白馬服裝市場的一個縮影。在本報記者走訪的十幾家店鋪中,同樣發現了類似的案例。
即便廣州的老牌百貨公司——廣州摩登百貨——也在轉型。4月27日,摩登百貨宣布與廣州市首批跨境電商試點企業卓志物流達成戰略合作,在摩登百貨崗頂店開設廣州首家百貨跨境電商“O2O”線下體驗店。
摩登百貨董事長周強表示,這是摩登轉型智慧百貨的全新嘗試,跨境電商通過大量引進國際品牌商品,可以有效拓寬百貨品牌結構。
按照“實體店+電商+移動技術”的發展戰略,摩登百貨已投入逾1000萬元,相繼打造“摩登網”電子商務平臺和微信支付平臺,微信粉絲達15萬。此外,摩登網已與支付寶、銀聯、財付通等第三方在線支付公司合作,并與宅急送、順豐、EMS第三方物流合作。
“我非常看好廣州電商的發展,電商的重點是‘商’,互聯網提升了效率,提升了與用戶的黏性。”廣東省電子商務協會會長單位的環球市場的董事總經理潘建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不管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廣州都是全國的重要陣地,買家,賣家都非常活躍,廣州本土也成長了環球市場這樣的跨境電商平臺,國內電商有維品會。”
潘建岳說,電商帶來的變革將會為中國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改變。“過去,如大家所熟悉中國是世界工廠,在為全世界加工貼牌,自己沒有自主品牌,隨著電商快速發展,傳統貼牌貿易的利潤越來越少,訂單的碎片化越來越多。”
對跨境電商頗有研究的潘建岳向本報記者解釋,很多中國制造企業就開始改變策略,大力發展自主品牌,通過跨境電商的平臺拓展自己的品牌。“我們平臺上有一個做絞肉機的企業,去年通過我們平臺做跨境電商就做了幾百萬,這幾百萬不多,但意義重大,他賣的是自己的品牌,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希望!”
官方資料顯示,2015年1至4月,廣州市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4.2億元人民幣,占同期廣東省的近90%,超過廣州去年全年總和;2015年廣州的目標是全年達到40億元。 “后來居上。”廣州市商務委如此形容廣州的跨境電商。
貨物公司
在十年前,如果有人預測,未來有一天可以同城寄送包裹、打個電話就能坐等上門收發郵件,那么毫無疑問會引來哄笑。但現在,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
楊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她說我以前喜歡逛街買衣服,買零食,買一切女人所喜歡的東西。“但現在不了。”她對本報記者說,“我現在通過鼠標一點,便可得到我想要的幾乎一切。”
楊女士平均一天有一個包裹,是中國快遞迅猛增長的驅動力的億萬分之一。2014年,全國共快遞出140億件,同比增長52%,躍居世界第一;全國單日最高處理快遞超過1億件;全國快遞從業者超過550萬。
“網上更方便”的銷售途徑,使得一些相關的貨物公司變得緊俏起來。比如,7月8日,自稱專注于同城貨運智能服務平臺的“1號貨的”突然宣布完成A輪數千萬融資。“1號貨的”宣布向廣州、深圳、天津、武漢、杭州、成都、佛山、長沙、福州、南京等10個城市進行擴張。
“1號貨的”CEO劉聞波向本報記者表示,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作為當下最為熱門的同城貨運O2O行業,“1號貨的”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整合閑置貨車的實時位置信息,發布貨主的實時貨運需求,讓貨車跟貨主直接對話,減少中間環節,成功解決發貨人群找車難、找車貴的問題,減少貨車空駛率高、閑置率高的痛點,從根本上改變同城貨運市場的傳統運作模式。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物流成本占據整個GDP的18%,而國外還不到9%。物流成本居高不小的背后除了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原因,更多地是信息流通成本,因為各種不對稱,單是汽運市場,就直接導致貨車的閑置率和空駛率居高不下。
有專家分析,除了加快自身轉型,與“互聯網+”概念對接也是快遞業未來發展的關鍵。“互聯網+”是未來快遞業的一種管理手段和發展方式,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對客戶進行管理,對整個快遞過程進行管理,進一步提升快遞服務質量,強化企業盈利能力。
互聯網巨頭看好廣州
“最近,廣州大力發展電商城,出售琶洲黃金地塊,吸引了騰訊、阿里、環球市場、唯品會等企業建立總部大樓,未來計劃吸收10萬電商人才,將廣州變成世界級電商城市。”潘建岳對本報記者說,他對廣州電商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6月30日,廣州琶洲電子商務區7幅地塊以組合搭配形式出讓,7幅地掛牌起始總價約78億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國美等企業均已入場。
資料顯示,騰訊擬將這幅地塊建設成微信總部大樓,規劃建筑面積約21.4萬平方米,著力打造成為廣州重要的互聯網創新產業基地。
而另外一宗要求競買人或實際控制人為電商平臺企業的地塊,則由傳富(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底價17.72億元拿下。而該公司法人代表則是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之一的戴珊。
資料顯示,這幅地塊預計將建設成阿里巴巴華南區運營總部。2014年去年底,馬云還與廣東省政府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稱會在縣域電子商務、云計算和大數據、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展開合作,打造阿里巴巴華南區域中心。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兩棟大樓規劃建筑高度除了都是180米高之外,它們還毗鄰而坐。“競爭,這是在競爭。”一家有意進軍琶洲的企業老板對本報記者說。
規劃專家、暨南大學教授胡綱認為,廣州筑巢引鳳、借琶洲發展電商產業的意圖不言自明。一旦電商巨頭確定落戶,將給廣州發展互聯網經濟帶來新的推力。
目前,廣州在電子商務方面占全國市場的13%,為了把電子商務納入重點扶持行業,廣州市還決定每年砸5個億扶持電商。在今年初國家提出“互聯網+”的經濟轉型戰略后,琶洲被廣州市政府認定為契合會展產業升級的需求,“互聯網+會展”模式的電商經濟成為琶洲新的定位。
琶洲是世界著名的廣交會的主會場,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不同膚色外國人拖著行李箱來到這里“淘金”。
廣州在電商之路上的挑戰
《羊城晚報》在2014年援用京東CEO劉強東的預測說,在兩到三年內,廣州的網絡銷售量就有望超過上海達到北京的水平。但摩拳擦掌的廣州電商們卻也感到困惑,大會小會上各級部門都表示很重視,但會后很多配套服務還是落實不到位。
報道稱,有企業反映,政府在“要政策”方面,已經出現落后國內其他城市的情況。在這方面,劉強東稱,目前京東在廣州的倉儲面積只有北京的一半,這也成為了制約京東在廣州甚至廣東加快發展的最主要瓶頸。“不是不想租,而是一直租不到。”他說,如今尋找倉儲基地成為了在廣州甚至廣東發展最困難的一件事情,也是廣東電子商務發展的短板之一。
廣州電商人才短缺也成為大電商企業和行業協會共同反映的問題。在2013年的廣州一次相關會議上,廣州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廣州電商發展規劃人才缺口達23萬。唯品會有關負責人稱,目前學校培養的電商人才與企業需求有錯位。
不過,有電商企業老板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政府想做事,主要是不了解電商運營,不知怎么幫忙。”
那么,廣州如何才能更好的實現電商之路的“后來居上”?在8月8日的于廣州舉辦的“全國實體批發市場電商”高峰論壇上,廣州商業總會荀振英會長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建議:互聯網+批發市場,是熱點,更是難點,一定要跳出傳統思維,跳出固有模式,爭取創新突破。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的建議則是,廣州市的實體批發市場在尋找新的發展機遇之際,不能盲目對待,要切合自身實際,融合原制造產地,貼切扮演好實體批發市場的專業角色,建立正確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