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用車
2013年10月17日國家工信部發布了首批《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1批)》公告48家車企,而在這48家企業中企業所占比例不低。按照《公告》,如若這48家汽車企業在兩年內依然無法通過相關考核,將被暫停汽車產品的生產資質,徹底退出汽車行業。
專用車企業終身制將被打破
現在,這一為期兩年的大限已進入倒計時。而李克強總理在9月18日提出“抓緊處置僵尸企業”的指示,無疑將加快汽車業清退無效產能企業、推進兼并重組的步伐。
在工信部發布的首輪48家汽車企業名單中,官網無從查詢,預留聯系方式停機或空號比比皆是。在北京中源正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為某《特別公示》內企業做的資產評估信息中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該公司凈資產僅為3.46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9.99%。反差極大的是,公司評估價值卻高達1.59億元,溢價超過了4000倍,“殼”的價值幾乎被明碼標價。但從目前公告信息來看,48家企業已通過重組擺脫退出命運的成功案例幾乎為零。顯然,將“殼”成功出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賣殼,有沒有其他辦法?按照工信部發布的《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中規定,兩年的考核期內乘用車年銷量不得少于1000輛、大中型客車不得少于50輛、輕型客車不得少于100輛、中重型載貨車不得少于50輛、輕微型載貨車不得少于500輛、運輸類專用車不得少于100輛、摩托車不得少于1000輛。顯然,賣殼之外的另一條路是有的,但在已趨于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即便是看起來門檻已經不能再低的“復活條件”,對于已經停產并且無有效運營架構和機制的企業來說,達到這一要求也異常艱難。
汽車業的瘦身與退出機制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未來大勢。而從近一年來北汽集團重組鎮江汽車廠、廣汽集團重組廣汽吉奧等諸多大集團的重組并購案例中不難看出,汽車企業已經開始在“兼并重組潮”的大趨勢之中有所動作。
隨著2015年10月31日最后期限到來,有多少未能成功重組或達到相關產銷目標的垂死企業將被徹底勒令退出,將很快被印證。更殘酷的現實是,第一輪被宣布的車企“死亡數”,僅僅是一個開始。
另據,編者采訪消息人事也從側面印證對于《特別公示內》不達標企業將進行堅決清退的消息,車企終身制將徹底被打破。